可以說2018年是天貓雙十一的節點年。 在此(2019)雙十一中,天貓平臺交易額突破2000億元; 隨之而來的是,物流訂單量突破了10億大關。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即使面對如此眾多的包裹,我們也很少聽到“爆倉”的消息。 如今的快遞公司一周可以消化超過十億個包裹。
今年,國家郵政局預測“雙十一”期間的包裹量將達到28億,大約是去年的兩倍。 可以說,每年這樣創紀錄的訂單高峰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物流公司的生產率。 隨著包裹數量的多次變化,僅依靠堆疊人力是不夠的。 它們的背后是新興的系統,自動化,機器人和其他技術手段。
當然,訂單量的這種變化只是一個方面。 隨著企業規模的逐步擴大,場景的規范化和組織創新,物流行業正在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 從過去兩年的市場情況來看,越來越多具有技術創新能力的物流公司已經開始出現,并且資金正集中在技術上。
綜合物流公司迎來窗口期
該行業的快速發展,加上資本的推動,迅速洗牌了市場。 據不完全統計,近五年來,物流業資金流向近5000億元。 經過數年的長途運營,2017年左右,一線快遞公司已經上市,并且在LTL領域也出現了許多大型的總部。
現在,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進入新的常態,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許多投資者的觀念已經發生了盡可能多的變化。 真正的冬天來了。
對于企業而言,這一物流技術轉型和升級浪潮的興起是企業將技術內部化為其核心競爭力的過程。
在發現價值之前擴大規模
隨著自動化和信息化的不斷深入,在過去的幾年中,快遞領域經歷了從爭奪資金,爭奪人力,爭奪網絡到爭奪時效,經驗和效率的過程。 尤其是近年來,訂購渠道的在線化已使快遞公司發展成為“大數據公司”。 收集消費者的實名信息,地址數據庫和物流配送過程信息后,如果有合理的算法,就可以形成非常有價值的大數據。 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創新的商業模式。
當這個市場空間擴展到整個物流行業時,想象空間將更大。
在物流業中,“運輸市場大,產能小企業”的情況長期存在。 物流市場規模達13.3萬億元,實際容量業務規模較小,單位分散,包括實物物流車隊,承運人,物流網點,駕駛員等從業人員。 與整個市場規模和經濟總量相比,該行業的特點是規模小,分散,混亂和貧窮。
這些大規模和系統的技術應用正在發揮其價值。 進入物流行業的企業家秉承讓數據生產者成為數據受益者的概念。